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给我国产业布局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消费模式也随之升级。这些变化不仅促进了服务业市场的细分,也影响了我们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进而引发了职业领域的重大变革和就业方式的显著转变。许多新职业也应运而生。新职业的涌现不仅推动了新业态和新技术的发展,还为实现更全面、更公平的就业创造了条件,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发布公示,拟增加网络主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19个新职业和移动操作系统应用设计员等29个新工种。一批新职业和新工种“入编”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为广大劳动者的就业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选择。

一、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新增19个新职业

新职业是指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存在一定规模的从业人员且具有相对成熟的职业技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未收录的职业。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职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我国在2015年对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新版,首次明确标识了127个绿色职业。此后,从2019年到202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陆续发布了5批共74个新职业。2024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向社会正式发布了19个新职业。

以下是2024年发布的19个新职业:

生物工程技术人员、口腔卫生技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师、云网智能运维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工业互联网运维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 有色金属现货交易员、 用户增长运营师、布展搭建师、文创产品策划运营师、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电能质量管理员、版权经纪人、网络主播、滑雪巡救员、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

在最新公布的19个新职业中,超过一半的职业与新兴的生产力紧密相连,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电解质量管理员等,这些职业体现了技术进步的前沿,涵盖了”数字”与"智能"领域的多个方面,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技术前沿型新职业:包括了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相关的应用人员、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专家、智能制造系统的运维技术人员,以及工业互联网的运维人员。这些职业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最前沿,要求从业者具备高度的技术专长和创新能力。

(2)数字经济催生型新岗位: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一些全新的职业岗位应运而生,如网络主播和用户增长运营师等。这些岗位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市场洞察力,还需要他们对数字营销和用户行为有深刻的理解。

二、新职业带来新的就业机遇和就业选择

这些新职业的出现,不仅为人们带来了新的职业机遇和就业选择,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新趋势。同时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职业也给就业领域带来了不一样的新变化。

(一)就业技能结构正在重塑,技能教育体系发生变化

新职业作为数字经济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体现与成果,其技能偏向性特征对就业技能结构的重塑带来了巨大影响。可以说,新职业呼唤新技能,推动就业技能结构的重塑,并带动技能教育体系发生新变化。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最新公布的19个新职业中,以生物技术工程人员为代表的岗位,有超过一半与新兴高端生产力密切相关。这些岗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的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和机器学习专家,还要求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了满足新职业的发展需求,近期,教育部发布了2024年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的相关结果。2024年拟招生的专业点总数达到66870个,较2023年度新增了6068个专业点,同时撤销了5052个专业点,调整幅度创历史新高。在此次专业调整中,42所在京院校新增备案了57个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其中多数以“智能”为特色,技能教育体系正在逐渐适应新职业的发展。

(二)数字平台成为重要就业载体,催生新业态蓬勃发展

数字平台作为新职业的重要支撑,已逐渐成为群众就业的“蓄水池”与重要载体。数字平台是由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体系搭建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通过集成海量数据来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极大地提升了市场供需效率,拓宽资源配置范围,降低了交易成本,加快了经济循环。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各类数字平台如电商平台、出行平台、直播平台、游戏平台、短视频平台和外卖平台等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劳动需求和精准的就业匹配,成为吸纳大量就业的重要渠道。以网络主播为例,数字平台通过直播技术和互动功能,使个人可以直接面对海量观众,实现内容创作和商品销售的结合。网络主播这一新职业的兴起,体现了数字平台在当下新时期新业态的重要作用。

(三)低技能就业岗位呈回升趋势,传统职业焕发新活力

低技能就业岗位发展态势也呈现出回升的趋势。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上述平台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以共享经济和零工经济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创造了大量灵活就业的新机遇。这些岗位通常门槛较低且灵活性强,吸引了众多低技能劳动者。例如,网络主播作为新职业在近年来快速增长,网络主播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商品推广和销售,不仅需要一定的口才和营销技巧,还需要对商品有深入的了解,尽管技术含量不高,但却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就业方向,成为吸纳低技能劳动者的重要渠道。

同时,部分传统职业正在与新职业相互扶持,以新的形式重新出发再次焕发新生。例如,果农卖水果现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在互联网上进行售卖——通过网络主播在果园现场直播,增加产品曝光、提高产品销量、增加果农收入,更好的解决了水果销售问题。可以说,新职业的兴起提高了果农等传统职业的收入,改善了个人生活条件,实现了职业发展和经济收益的双赢。

三、新职业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职业将愈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不论是使用工具、量具、检测仪器及设备对智能网联汽车及其相关零部件进行功能验证和测试的 “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还是使用软件、专用设备、检测仪器及工具,对工业互联网系统进行网络互联互通、数据采集处理、标识解析应用、平台应用优化、系统安全维护的“工业互联网运维员 ”,均映射出我国产业数字化不断走深走实。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比重达到10%。累计建成62家“灯塔工厂”,占全球总数的40%。

目前对于当下的大多数行业与岗位来说,数智化转型不是选择做不做的问题了,而是关乎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未来的新职业必将会愈发向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二)新职业向服务经济与知识经济转型

新职业的发展体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传统的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转型,成为当前新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大部分新职业从业者不仅是服务的提供者,还需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以便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和生活服务等领域,出现了大量新兴职业。这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促使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进入服务行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提高,就业的服务化趋势愈加明显。

(三)新职业更加灵活和多元的就业模式

新职业的发展促进了灵活就业和多元就业模式的形成,并且这一趋势将持续深化。传统的“雇主+雇员”工作模式正在向“平台+个人”的新型工作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使得个人工作时间和空间变得更灵活,工作方式也更加富有弹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自由职业、兼职工作等灵活的就业形式。在数字平台的运行机制下,新就业形态的从业者能够实现按需工作的状态。以任务为导向,工作时间、地点和内容都具有较大的弹性。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劳动市场的灵活性,也为个人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通过数字平台,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和个人兴趣选择适合的工作任务,从而更好地平衡工作与生活。例如,网络主播等职业,往往能够在自己的时间框架内完成项目,享受更高的自主性。这种灵活性使得他们可以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也能照顾到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绿色职业”的不断涌现

在这次发布的19个新职业中,“氢基直接还原炼铁工”、“储能电站运维管理员”、“电能质量管理员”等都被标识为绿色职业。一批“绿色”新职业的涌现,体现了“双碳”目标的深入落实,也反映了新职业向“绿色”发展的趋势。

为实现“双碳”目标,我国正在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并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一系列产业转型带来了对新型人才的持续需求。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预测,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对“双碳”相关人才的需求预计在55万至100万之间。

新需求催生新职业。未来,预计将会有更多“绿色”新职业与“双碳”目标共同发展,成为激活产业转型的绿色引擎。这些新职业不仅将推动可持续发展,还将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新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一)新业态模式下新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新业态的不断发展,最近几年新职业迅速涌现,但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成长中的挑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供给短缺、行业标准缺失,劳资关系不规范、劳动权益保障不足与教育培训方面的不足。

1.新职业人才供给短缺,行业标准与评定尚未建立

人才资源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基础。层出不穷的新职业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社部《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指出,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到2025年,预计人才需求超3000万。其中,人工智能人才需求近500万、物联网安装调试员需求近500万、电子竞技员需求近200万、数字化管理师人才缺口近千万。

这不仅是从业者自身的问题,也与行业标准缺乏及新职业人才等级评定等职业认证体系不健全有关。传统职业在专业技能和等级认证上较为完善,但新职业由于商业模式尚不成熟,导致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例如,网络主播需要严格的上岗培训和职业规范,但由于缺乏标准化管理,导致专业性和功能性品类主播的职业规范难以保证,从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和市场的标准化。

2.职业培训与教育体系尚未完善,新职业发展存在“污名化”隐忧

许多年轻的新职业从业者放弃学业,投入到新职业发展中,但在享受职业红利的同时也面临不可回避的隐忧。如职业规划、法律意识和理财意识等方面知识都相对欠缺。数据显示,70.4%的新职业青年接受过职业培训,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的占29.6%。培训不足导致个人发展参差不齐,且由于新职业培训资源少,参与培训的渠道有限,培训市场乱象丛生,影响新职业的健康发展。

职业院校教育尚未及时跟上职业发展的变化,即便是已经相对成熟的新职业对口专业,教学内容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新职业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不健全,企业劳动关系不规范

新职业从业者的合法劳动权益和福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维权机制不健全。新职业从业者多以个体为主,面临维权渠道不畅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当前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建立在明确的劳动关系基础上,而新职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流动性和松散性,从业者劳动关系不明确,容易被排除在法定社会保障之外。新职业青年人员流动较快,社会保险参保意识低,存在不愿缴、缴不起、不懂缴的现象。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腾讯青年发展委员会研究撰写的《新就业形态下中国新职业青年发展报告》,近半数新职业青年受访者选择自行缴纳保险。这意味着他们在社保关系挂靠和接续上面临困难,如网络作家作为自雇佣群体,与平台或出版单位签订的只是授权合同,网络主播也存在“五险一金”缴纳困难的问题。

(二)新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基本对策

1.树立正确的新职业认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新职业从业者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提升自身能力。一方面,在选择新职业时,应及时更新就业观念,树立适应新形势的新就业取向,并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理性判断职业选择,科学制定职业定位和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要重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针对新兴业态的专业复合型要求进行针对性培训,努力抓住新职业带来的新机遇。

2.完善新职业相关技能教育培训,深化专业设置与“三教”改革

扩大职业教育的育人版图,以适应新职业的快速发展。职业院校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或增设相关专业。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一些院校增设了人工智能技术服务专业,培养具备机器学习和数据分析等能力的人才。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职业院校还应根据新职业的岗位要求,在专业建设和“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方面进行调整,增强职业教育对新职业发展的适应性。

3.建立完善适应新职业发展的社会保障及新职业劳动者权益保障体系

政府应尽快制定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的政策,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政策。首先,加强对数字经济下新业态从业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明确平台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责任。补齐法律法规和政策上的短板,保障新职业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同时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法律服务,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协调监管机制。其次,在社会保障上,为从业者解决保费缴纳、子女读书和落户等问题,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发挥行业组织和工会作用,为新职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协商保护。最后,加强新职业就业创业政策的制定、落实与完善,转变政策执行者的思路,精准匹配资源和需求,促进新职业的健康发展,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

(作者:中国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院长 袁羽钧)

【专家观点】2024年19个新职业“入编”,带来职业领域的重大变革和就业方式的显著转变

2024年8月12日 14:50
浏览量:0